close




「新˙東京美學經濟」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書。


天下雜誌記者群透過親身走訪東京最新開幕的「中城」,以及第一手採訪日本數名建築、設計等範圍的經營者與創作者,告訴我們東京最新經濟趨勢。


「中城」是繼六本木之丘、表參道之丘後,東京都另一個大型人潮中心,結合購物、住宅、商業、娛樂、休閒、與文化藝術、設計產業,宣告人類世界由追求單純物質生活進入精神文化為重點的城市發展。


在十年經濟蕭條之後,東京以創意城市的企圖心再起,無論是在商業聚集的中城設立「藝術金三角」,或是日本文化象徵氣息濃厚的飯店,在世界各地努力的數位日籍建築、設計師,以他們的作品向世界展現日本設計力、創意力、與文化力!


書中有豐富的圖片與強而有力的文字,清楚、顯而易見地將各人的思想與執行成果做了說明,讓人將對日本的印象從「有禮拘謹、有條理但覺冷硬」的觀感,加入「活力、創意,政府與民間企業的高度配合」的人性步調。


 


建築設計並非我本科,但是我一直喜愛看建築、看室內設計,看家飾、擺設。這本書買回來後,斷斷續續經一個多月才全部看完。看至一個章節處總是要停下來思考:我所生長的這塊土地呢?我所居住的城市呢?還有我對這世界的觀點呢?


那天為我看診的女醫師問我一句話:妳覺得屬於這裡的文化、特色是什麼?


她知道我是一名演員,長年在外奔忙,她又問了我,覺得新營的文化普及度如何?


我說,相較之下,新營的文化藝術氣息很淡,一年下來沒有多少(傳統藝術這方面)演出團體表演,就算有,也不見宣傳;反而一些大型活動都移師到其他鄉鎮去了,新營市是台南縣的市政設置處、是台南縣的縣城,但「祂」的發展卻像一朵小野菊,沒有玫瑰的長年嬌艷,也沒有櫻花的時來開放,祂隨處可見、不怕風雨,卻難以吸引人駐足留戀。


新營的文化,似有似無。


女醫師說:「我覺得一個人不管是什麼國籍、什麼民族,都要找到自己的根,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根源,如果人沒了根本,談什麼國家社會?那些都是多餘的。與其追究省籍族群,更應該團結起來尋找我們的歷史文化的根,鞏固根本,才有竸爭力…!」


這又讓我想到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的關係。


或許因為我們現在居住在這塊土地上,所以會覺得更應該了解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,但是更應該知道,無論是哪一國的歷史,彼此都是密不可分的!


中國歷史幾千年,與世界文化習習相關,以通商、買賣交易、文化交流…等各種方式與世界各國交流,那麼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被他國影響了呢?我們能全然切割嗎?


台灣也一樣,土地雖小,但是過去百年來有多少國家曾經登陸過?有多少不同民族人種踏上過?就算現在政治上有歧見,但是在其他方面卻是不可否認的「感染」,無論如何,這都是屬於台灣的一部份,也是台灣的一條根!


但是現今,我們的進步卻是處處受限,除了外在環境的考驗,還有我們自身的努力 --- 我們努力在追求個人利益、政黨利益、短期利益 --- 卻無視於真正的需求。


還記得念國中時,台灣竸爭力為亞洲四小龍之首,十年過去了,不僅節節敗退,還退得「不知所為何來?」很多人說外國月亮比較圓,其實大小都一樣,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。新加坡不大,卻擁有不可忽視的力量,台灣的土地有數倍大,天然人文資源不少,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原地打轉?


我以為,屬於台灣的文化代表是歌仔戲、布袋戲,乃至於揚名國際的雲門舞集,但是卻看不到全民更深層的耕耘,民間一味怪罪政府不補助、不重視,政府相關單位也自認盡心盡力,那麼問題出在哪裡?


我想,是自身「自我覺察與反省」不夠吧!


因循苟且和只顧自身利益是重點,經費不足,哪裡去了?補助不夠,那麼霹靂布袋戲為何能做到這種精緻程度而廣受歡迎?


不要追求大躍進,而是要循序漸進,求長遠的成長、更寬廣、更深度的進步!


我的根是什麼?我思考已久。在我的人生裡,吸收了來自學校、家庭、社會的知識教導,還有自身的思想形成,這就是我的根。祂支持著我的人生直到如今,以過去的累積為基礎,開拓自身視野;喜歡自己所喜歡的、感受自己所感受的,這是我的根。


 


藉由藝術或文化,輸出代表日本文化、生活、風格的設計力,這是日本未來的經濟導向。期待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,也能找到自己的根、穩固、保存自己的根,免除那些不必要的紛爭,共同發展我們的產業競爭力,出現包容更多可能性和美好軟體硬體建設。


「新˙東京美學經濟」讓我看見新東京,讓我看見創意設計底下的意涵與堅持,也讓我堅信自己的信念和一直以來追求的點。


我也更相信:讓世界看見台灣,不要以亂象紛擾顯著,要以正面積極、平和而不容小覷忽視的力量!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lour21 的頭像
    clour21

    零與君之心

    clour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